“如果有**,我老无所依,请把我………”每 个 人 都 会 变老,那么,当老的时候,我们是否能老有所依,而不像歌词里说的那么凄凉?如今,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加上养老观念的慢慢改变,机构养老成为了市民谈及养老问题的热门词语。而在机构养老中,标榜着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老年公寓,近年来也逐渐受到市民的关注。我市的老年公寓状况如何?老年人能真的做到乐在其中吗?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老年公寓,对其建设和现状进行了了解。
现状篇:全市500多个老年公寓多是民营机构
老年公寓以民营为主,医养结合成主要模式
“一年比一年差了,以前还可以爬4层楼,现在不行了。血压高、心脏病、胃病,去年住了两次医院,更差了,不到养老院去,我自己一个人可真不行咯。”今年85岁的陈阿姨是百纺商城的退休职工。2000年时,老伴走了,儿子没时间照顾她,帮她请了保姆,但保姆动不动要请假,换了两个保姆以后,陈阿姨索性再也不请了。她说,一个人住,做饭太累也没心思,一般就随便吃点泡饭能填饱肚子就行。*怕的就是晚上,白天还可以和街道的老人们说说话,到了晚上在家就只能看电视了。看腻的时候,没人说话,就一个人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发呆。过了几年的“空巢老人”生活后,两年前,陈阿姨来到了桂林星光老年服务中心。
今年81岁的秦桂秀老人是在夕阳红养老中心连续住了8年的4位老人之一。她告诉记者,目前中心的邻居们从40多到90多岁,由于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怡然自得,回家有时候反倒“不适”。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目前的养老机构约550个,其中大多数是民营养老机构。记者从市老龄委了解到,目前我市老年公寓的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从之前的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到了疗养型、候鸟型、旅游度假型、中医养生型多种模式。而这些模式中,医养结合模式仍占老年公寓的主流。
在采访中,一些老年人以及家属也坦言,选择养老院度过晚年主要是考虑到其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由于这些养老院里都配备了较为专业的护理,有专业的医生,有利于老年病的恢复,他们对老年人的心理也比较关照。此外,很多同龄伙伴之间也有共同语言,大家相互打气,心态也更加积极。
住老年公寓的老人以高龄、患病老人为“主流”
另一个现象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选择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均以高龄、患病老人为主,真正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很少是老年公寓的住客。以铭风源老年公寓为例,铭风源老年公寓是秀峰区5所民营老年公寓之一,住在公寓的41位老人中,90岁以上的老人占7人,还有一位百岁老人,身体健康的老人只占入院老人的15%。
“如果我们能照顾得过来,或者我母亲身体好些,我是不会考虑送她去老年公寓的。”市民周女士说。据了解,周女士兄弟姊妹5人,由于大家都忙于工作和生活,无暇顾及老人,在母亲生病期间,每人每月要支付千元的赡养费,包括聘请护理人员等。由于很多时候吃喝拉撒都还需要身边有人照顾,他们还是让母亲在家养病。但周女士准备等母亲病情稳定了,将母亲送到养老院,“毕竟那里有专人照顾。”周女士说。
问题篇: 离百姓需求有点远
近年来,由于政策上的支持,民间资本运作的养老机构不断兴起。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由于起步晚,资金运作困难、人才短缺等问题,许多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与百姓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老年公寓质量参差不齐
夕阳红养老中心近期刚刚完成了一次装修,记者在养老中心看到,两层楼的住房里,房间明亮宽敞;整栋楼都沿墙设置了扶手,而防滑瓷砖是基本标配,方便老人出行。在绿树荫下,老人们三五成群,下棋、聊天。“我们时常会组织各种活动,帮助老人实现一些愿望,如帮助他们申请做免费的白内障手术、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尽量做到不仅从身体,还从心理以及情感上对老人进行照顾。”说到疗养问题,作为广西*早疗休养基地的夕阳红养老中心的刘主任很是自豪。
然而,真正能做到像夕阳红养老中心这样配置的老年公寓在我市并不多。老年公寓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隐忧。
一栋简易的三层居民楼,楼下的院子里几张长板凳上坐着几个晒太阳的老人。沿着扶梯上楼,每层都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房间,每个房间里住着一到两位老人。推开一扇房门,一位老人正在吃药,除了床、桌子、柜子和两个小板凳外,房间里再无其他物品。81岁的黄大爷告诉记者,在这里养老,每月的床位费和伙食费加起来共1300元,会有阿姨(护工)打扫房间和喂饭,但吃药还得他自己来。这就是我市某民办养老院的真实场景。“很多东西是用了很久的,但我们也没办法,没有资金。”该养老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坦言。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私营的老年公寓或养老中心,往往是由招待所或宾馆改建而成的,有的楼层过高,还有一些消防安全设施缺乏,不利于老年人的出行与安全。“老年人行动缓慢,要是有火情等突发意外,疏散就非常棘手。”某老年公寓的负责人在采访中也表达了对此类问题的担心。
此外,由于与招待所或宾馆签订的租赁协议至多15-20年,并对其有各种权限限制,因此,由它们改建成的养老机构往往缺乏整体**和长远发展的理念,人员配备上也会相当精简,一个20余人的养老院往往只有一两位医生。部分具备资质的养老机构从业人士表示,一些不具备相关资质或配备简陋的养老机构往往会影响行业形象。
老年公寓及其床位严重不足
“1998年,在原来疗养院的基础上专门开辟了一层,准备了30个床位,这就是夕阳红养老中心的开始。刚刚创办十分艰难,**个住进的老人还是我们中心以前一个主任的老母亲。”近几年,随着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人们对养老中心的需求不断增加,床位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夕阳红养老中心的床位从之前的30个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个,尽管如此,还是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以前养老院被人称作黑房子,子女送父母到养老院被认为是不孝。但现在,我们中心的单人房与双人房有时还不够用。”该中心的刘主任介绍道。
“十二五”期间,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形势严峻。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老人达70.1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77%,比全国、自治区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正以每年超过4%的速度增长,预计“十二五”期末,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88.74万,占总人口的17.9%以上。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数量和人们对老年公寓观念的不断改变,也让老年人对老年公寓需求快速增长。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老年公寓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蓬勃发展壮大起来。事实上,我市养老机构自身发展情况很不理想,养老机构和床位增长量不大,远远不能满足老人们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养老机构约550个,床位数约一万。但根据要求,到2015年,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应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养老床位数全市要达到老年人总数的3%以上,城市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总数的50%以上。以我市70余万老人的人数计算,到2015年,共需要床位2.1万张。目前我市养老机构拥有床位量还不足计划的一半,养老院和床位数严重不足。
补贴有限人手短缺
接近中午,在夕阳红养老中心的食堂,记者看到打饭的护理员手脚麻利地帮老人装不同内容的饭菜,写着名字的饭盒里装着面条、稀饭、馄饨等食物。“现在护理员非常难找。相比护士而言,护理员更多地承担老人的生活照料、洗护喂饭的任务,招聘也较为困难。”刘主任介绍说。
与夕阳红养老中心一样,护理人员的短缺也是我市许多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的头疼问题。铭风源老年公寓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护工难招,只好一个人照顾一群人,喂饭、喂药、翻身、洗澡、洗衣服、换床单,还不能磕着碰着,这样的活多数人都不愿意干。所以,人手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一旦哪个护工辞职了,我们就会慌了手脚,真的很难招人。”
除了护工短缺以外,补贴有限,资金运作紧张、投入过高、运营困难等问题更是成了不少民营老年公寓经营者的心头大石。
记者了解到,由于养老机构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政府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帮扶。目前,我市的养老机构可按床位数量获得政府的一定资助。但尽管如此,许多养老机构基本上也是在保本经营,在低收费标准、低工资标准、低服务条件的状态下维持。
一年前,陶女士开办了一家养老机构。据她介绍,运营这一年时间里,一直在投入资金,还没有实现资本回归。她办的养老机构里居住着20余名老人,还有部分老人偶尔过来暂住。由于护工和医生都短缺,不可避免的“商业”考虑让他们在经营上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我们希望政府能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陶女士说。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我市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都是自负盈亏、自生自灭的经济实体,投入高、回收周期却很长。一些养老机构为节约用工成本,不得不压低人员工资,服务质量无形中会降低,有的护工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了,这样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收费让许多老人感叹“想住住不起”
“老年公寓,我们想住,但住不起。”家住毛塘路社区的罗奶奶无奈地告诉记者。罗奶奶自从前年患病后,腿脚一直不太方便,儿女不在身边的她便萌生了搬到老年公寓的想法,找了几家养老中心询问后,罗奶奶打了退堂鼓。
记者了解到,目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是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而收取的,一般在1100元—3000元之间。罗奶奶患有高血压、走路不太方便,自然被归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中。需要支付每月1500元-2000元的费用。“我们的收费标准是1100到1300元之间,护工的费用另外结算。”市秀峰区某民营养老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是行业内比较便宜的了。
“我们拥有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养老公寓,都分别设有套房、单人房、双人房、三人房和医疗护理房(适合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等,三人房是***的,也是*不受欢迎的,也许是因为人多、拥挤等原因吧。”在夕阳红养老中心,记者了解到,每个入住的老人需要交纳从800到1800元之间床位费,护理费则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需要护理程度在100到1200元之间收取。此外,每个老人还需要交纳伙食费、水电费、医疗费及其它费用。而罗奶奶即使入住***的三人间、聘请*基础的一级护理也需要交纳近2000元。
“条件好的养老中心太贵,条件差的我又不想去,可是我一个月工资才2000元不到,拿出所有的钱去住养老院,我舍不得。”罗奶奶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老年公寓的质量参差不齐,收费标准落差较大,而公立老年公寓床位紧张,老人入住困难。面对老年公寓,许多老年人正面临着住与不住的尴尬。94岁的黄素娟坦言,如果不是家人的支持,单凭她的工资是远远不能支付养老院费用的。
建议篇: 如何提升养老机构服务品质
尽快制定出台行业管理标准与规范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发展与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养老机构的相关行业标准以及规范依旧没有出台,极易造成养老机构与老人、家属权利义务划分上的模糊,在发生一些问题时,双方权责较难界定。
“在*近一次关于养老机构研讨时,许多专家认为,养老机构目前面临的**问题依然是社会的行业标准及规范问题,养老机构特别是民间养老机构依旧呼唤更多的支持与保护,”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养老服务业是一个蕴含着病痛、意外伤害、死亡的高风险特殊服务业。养老机构亦亟待一个公平的、可规避风险的、有章可循的、宽松的市场环境。”而在采访中,一些问题对于养老公寓的经营者来说,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很多人认为养老院就是一个慈善组织,有的家属将老人送来之后便外出,甚至长期处于失去联系的状态,子女不仅对父母不闻不问,也不负担相应费用,养老中心在其中非常尴尬。”我市某养老中心负责人表示。
加强养老机构医护队伍建设
对我市养老机构产业发展非常关注的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廖洪老师认为,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措施,完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扩大民间养老的市场份额,鼓励和扶持**的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则要为养老服务提供公共资金支持,加快培训和发展养老护理队伍,可以开发更多养老服务业岗位,促进社会就业。
“人们退休闲赋后除重视生活成本和休闲环境等基础设施完善外,对医疗服务需求较高,医疗水平是选择退休养老的重要标准。”廖洪建议,加强养老医疗队伍的建设,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统一管理,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与质量提升。据了解,养老护理员作为一项职业技能,已有专业的培训、考核、鉴定。而听老人倾诉,耐心开导老人,为老人开展精神慰藉成为养老护理员中级职称的一个重要要求。她表示,对养老中心来说,不断打造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功,实现对老人从身体照料到心理关照,成为专业机构提升养老质量一个切入点。
以老年公寓为切入点促进提升养老服务产业品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桂林**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为加快推进桂林**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打造社会化养老创新示范区方面,将主要拓展栖息式养老产业、完善社会化养老产业链和培育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
据市老龄委介绍,目前我市正在大力发展养老机构基层建设,在加强国办养老机构建设,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县区养老机构的建设,力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使得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桂林作为**退休养老城市之一,与其他城市相比,养老规模和质量还有较大差距。”廖洪建议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士深入评估桂林的养老现状,找出制约桂林发展相关产业的短板或瓶颈,以理清思路,树立长远发展目标。
“社会养老产业是一个综合型产业,我们希望广大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入到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中去,让老人们都能安享晚年。”市老龄办工作人员表示。